來源:電商在線 沈嵩男
7月30日,海底撈(海底撈國際控股有限公司,06862.HK)在港交所發布一則“正面盈利預告”,其中最令人關注的是2023年上半年的盈利情況——對比2022年同期,暴增近30倍至人民幣22億元,去年該時期盈利約為7200萬元。
這也是海底撈上市以來最高的半年盈利規模(此前最高為2019年的9.11億元)。
對此,海底撈解釋,利潤增長主要系翻臺率提升貢獻,以及內部管理及營運改善、餐廳經營效率提升。
營收維度,海底撈去年上半年收入152億元,今年上半年預計將不低于188億元,同比增幅不低于23.7%。關于營收增長,一方面系餐廳客流量增加,經營好轉;其次,海底撈餐廳數目同比也有所增長。
盈利增速大幅“跑贏”營收增速,直觀因素是企業的“降本增效”。只是,考慮到海底撈在2021年年底曾大規模關店,在2022年下半年又逐步恢復了門店擴張的節奏,所以對于海底撈的超預期盈利,更貼切的說法可能是“控本增效”。
公告一出,7月31日海底撈股價以大漲12.17%收盤,市值約為1235億港元。雖然對比2021年1月創下的5000億港元市值巔峰,仍跌去近80%。但這一正面業績預告,還是帶動了港股上市連鎖餐飲品牌如呷哺呷哺(00520.HK)、九毛九(09922.HK)、海倫司(08869.HK)等的集體上漲。
作為火鍋行業的“龍頭”,海底撈上半年的大規模盈利,也是今年上半年消費復蘇在公司側的扎實印證。宏觀餐飲市場層面,7月底國家統計局發布2023年上半年居民消費數據,其中今年上半年全國餐飲收入24329億元,同比增長21.4%。
借此節點,我們嘗試梳理、復盤,為了這一場業績的爆發,海底撈在過去三年做了哪些有效的努力。
逆勢擴張后,迎來上市首虧
2015年—2019年,海底撈曾連續4年錄得營收、凈利潤、門店數量的正向增長。其中2019年凈利潤為23.45億元,對比2015年的2.72億元,4年漲近8倍;門店數量從146家擴張到768家。
2018年上市后,資本市場對海底撈的門店規模預期,更是一舉展望到了3000家。
這一規模,與模式更好復制的西式連鎖快餐品牌在同一層次。比如我們曾統計過,漢堡王在中國有約1400家店,必勝客在3000家左右,麥當勞為5700家。
但這些連鎖品牌幾乎都是加盟店,且門店面積遠小于海底撈的直營店。海底撈如果想要迎合資本的想象,開出3000家直營大店(據贏商大數據,海底撈單店面積通常在900—1200㎡),幾乎等同于在中國餐飲市場創造一個奇跡。
2018年上市前夕,創始人張勇接受《中國企業家》專訪時即坦言:“未來最大挑戰還是海底撈(擴張)太快了”。
只是張勇的謹慎,對抗不了資本市場對規模的貪婪。一語成讖,海底撈盈利能力的衰退,自“逆勢擴張”的2020年起。

2020年是海底撈業績的分水嶺,圖表源自:同花順
2020年,海底撈新開門店達544家,門店數量增長達70%,但營收規模只增長了7.8%,至286.14億元,凈利潤因此跌超86.8%——彼時海底撈有1298家門店,一共賺了3.09億元。也就是說,一家海底撈的門店,一年賺不到24萬塊錢。
2021年,海底撈又開了421家店,營收規模躍升至411.12億元。規模有了,但單店效益更差了,因為批量關閉新開門店,海底撈錄得了上市以來的最大虧損,41.63億元(其中主要是處置長期資產的一次性損失、減值損失等,合計約人民幣33—39億元),相當于一年虧掉了上市以來的絕大部分利潤。
在海底撈公布爆虧41.63億的盈利預警后,一個月內,其股價歷史性地跌破了10港元。
疫情導致的經營上的不確定性,給了很多餐飲企業的不佳業績,一個看似合理的理由。但其實在這一年,也有不少餐飲公司賺了錢,比如百勝中國(旗下主要是肯德基、必勝客的中國門店)、九毛九就在該年,錄得了上市以來的最大凈利潤。
全盤歸咎于疫情顯然有失公允。“我覺得海底撈的競爭問題不是在外部,它主要是在內部。”這是張勇在2023年6月7日的海底撈股東大會上說的話,反思的是過去三年,尤其是2020年、2021年。
對于“規模不經濟”的門店擴張策略,張勇有自己的算盤——疫情加速了市場的優勝劣汰,一些位于優質地段的餐飲門店空置。另一方面,實體門店租金大幅下降,據仲量聯行數據顯示,上海核心商圈首層平均租金由2019年9月的92元/平方米/天,降低至2020年6月的48元/平方米/天。
但現實是,新店點位普遍不佳,經營整體不及預期,帶動的營收增長未能覆蓋高企的成本。舉例來說,已經關閉的海底撈南昌(天空之城2049)店,據店長反映,這家店周邊小區入住率與海底撈團隊此前的調查數據相差甚遠,只有30%左右,商場里終日不見人,餐廳的生意自然好不到哪去。
更直觀的翻臺率[(餐桌使用次數-總臺位數)/總臺位數]和單店效益(同期餐廳收入/餐廳數量),可以評價海底撈這兩年的擴張結果——2019年海底撈單店營收4084萬元,翻臺率為4.8次;2021年這兩項數據分別是2909萬元、3次。
“門店財務指標不好,到底是由于新店處在正常的爬坡期,還是選址問題、內部管理的問題、店長能力不足?”海底撈執行董事、首席戰略官周兆呈回憶,2021年6月時,海底撈曾希望通過組織調整改善店鋪經營,但小修小補已無濟于事。
共3頁 [1] [2] [3] 下一頁